为什么要设置这些缝呢?来分别看三种缝设置原因,原则与构造形式。
一 伸缩缝(温度缝)构造:为了防止建筑物受气候温度变化(热胀冷缩)而引起结构变形产生裂缝。
二沉降缝构造:为了防止建筑各部位由于沉降不均匀引起结构变形,破坏。
三地震缝: 指地震区设计房屋时,为防止地震使房屋破坏。
再看三种缝具体构造形式:
一伸缩缝:(地基受温度变化影响小,不考虑伸缩变形),仅在基础以上将墙体,楼板层,屋顶等构件竖向断开。使分开的建筑物可以水平方向伸缩。
二沉降缝:从基础的底部就断开,将建筑物分成若干个独立的可以自由沉降的单元。是从基础贯穿到整个建筑物顶部。必须保证建筑物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都能自由变形。沉降缝出来的效果是那种不均匀缝隙。
三防震缝:防震缝的基础可以不设缝,只沿建筑物的高度设置,但在处理上应该加强上半部分与基础的连接。 防震缝要沿着建筑全高设施,缝两侧应该布置双墙或双柱,或者一墙一柱,使各部分都有较好的刚度。
那这些西安变形缝需要设到建筑物什么部位呢?即设置原则。
一伸缩缝:1是针对建筑物长度超过了一定限度,在建筑物长度方向上每隔一段距离预留缝隙。2是针对建筑物平面变化较多或者结构类型变化较大时,在结构变化较大处将建筑物断开。3就是采用附加应力钢筋,将强建筑物整体性,可少设或者不设缝。
二沉降缝 :1建筑物的高度和荷载差异较大处或结构形式变化大,易导致地基沉降不均匀时, 2地基压缩性有差异(建筑物各部分相邻基础的形式,宽度及埋置深度相差较大,造成基础底部压力差异大,易形成不均匀沉降,) 3当建筑物建造在不同地基上,且难以保证均匀沉降, 4新建筑物与原有建筑物紧相毗连时, 5建筑物体型复杂,链接部位又比较薄弱, 6建筑平面转折处, 7过长建筑物的适当部位,
三地震缝:1建筑物平面中,凹角长度过长或者凸出部分较多。2房屋有较大错层。3建筑物各部分刚度货荷载相差较大。4地基不均匀,各部分沉降量过大。
再来看三种缝的宽度
伸缩缝的宽度为20~30mm,相对来说砌体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其中砌体结构中有保温层>没有保温层,同样钢筋混凝土装配式>现浇式。距离一般在20~100m。
外围护构件缝内要求填塞保温材料。还要做好密封防水构造。如油膏嵌缝,钢板盖缝。还有沥青嵌缝的,金属皮嵌缝的,木条盖缝的等。
沉降缝的宽度与两个方面有关,1地基性质,2建筑物高度。地基越软,高度越高,沉降缝宽度随之加宽。宽度一般为30~120mm,五层以上就应该大于120mm。沉降缝宽度比西安变形缝大。
防震缝宽度根据不同的结构类型和体系以及设计烈度决定。宽度更宽。在砖混结构中,根据设计烈度不同,宽度取50~100mm。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中,建筑≤15m时,取70mm。建筑高度超过15米时,再根据设计烈度,每增加高度增加宽度。
这里补充下小知识。地震区建造房屋,要力求体型简单,重量刚度对称均匀分布,避免在平面和立面的突然变化。防震建筑的特点一般只考虑水平方向上的地震波。应用防震缝将房屋分成若干形体简单、结构刚度均匀的独立部分。为减轻或防止相邻结构单元由地震作用引起的碰撞而预先设置的间隙。
那么问题来了,它们可以三缝合并么?
答案是否定的,虽然三种变形缝构造做法基本相同。但功能不一样,不能合并。沉降缝只有垂直变形,伸缩缝有水平或者垂直变形,前面两种缝时刻都在发生变化,都是单向设置;防震缝只有偶然性的作用,而且是多向设置。
沉降缝能起到伸缩缝的作用。
伸缩缝和沉降缝都可以代替防震缝,但根据所处地带是否是地震多发地带,考虑是否增加防震缝。
还有一种是不适宜留缝的建筑,由于建筑物中设缝构造复杂,给建筑,结构设计和施工都带来难度,所以有一种采用施工后交缝(带)的方式,以满足建筑物功能要求。
后交缝的位置在结构受力和变形较小的位置,宽度约为1米。造型可做垂直缝或者阶梯缝。做时需要在两侧混凝土养护期达到6个星期的时候。为保证质量,施工前应该将混凝土凿毛,清洁干净,保持湿润并刷水泥净浆。后交缝应采用西安变形缝补偿收缩混凝土浇筑,强度不低于两侧混凝土。后浇带的养护时间不少于28d。